传统悲剧女性的代表――窦娥形象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窦娥冤情节分析 嫌疑人 真凶 传统悲剧女性的代表――窦娥形象分析

传统悲剧女性的代表――窦娥形象分析

2024-07-15 09: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窦娥早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戏剧人物,即使对《窦娥冤》这部戏的内容知之甚少的人也明白她是一个悲剧人物。人们往往脱口而出“我比窦娥还冤”,仿佛窦娥的所有悲剧色都聚焦在“冤屈”这一点上了,但在我看来,这只是其悲剧形象的表象代表,作为传统妇女形象的代表,其一生都浸透着悲剧色彩。

  窦娥出身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七岁被卖予蔡婆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守寡,为了守节敬孝拒绝再嫁张驴儿,因而被陷害毒杀张老公,被昏聩贪官判斩刑,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以示清白。由于冤屈未伸,死后化鬼魂通过父亲窦天章惩治了张驴儿,才得以为自己申冤报仇。

  毫无疑问,作为古代传统美好妇女形象的代表,窦娥具有一些传统的美德:善良、正直。尽管是被卖给了蔡婆婆做童养媳,但却在守寡后与之相依为命,一心孝顺,想要好生侍养。而当窦娥被张驴儿诬告后,在公堂受尽严刑拷打而不屈服,但当昏官桃杌奈何她不得而决计拷打蔡婆时,她却一改旧态:“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为救婆婆免受苦刑而屈招,这里不仅可看出窦娥的善良,更表现了那种舍已为人,自我牺牲的高尚品德。这一点,凸显了窦娥坚守节操的意志和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勇气。当窦娥被刽子手押送赴刑场处斩,一路上她咒天骂地,诉说冤屈。忽然,她向刨子手提出了不要往前街里去,而要绕后街走的要求。她说:“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俺婆婆若是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呵,枉将她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在自己就要含冤餐刀之际,竟还能考虑到怕自己披枷带锁的形象给婆婆带来精神刺激,这是多么善良而体贴入微的情感。这些窦娥身上的闪光之处,毋庸多言,凡读者必知。

  但作为一个下层妇女,在幼年就被卖作童养媳。有学者指出此处的矛盾之处,认为一个困苦,理应未收到多少教育的少女,却深知三纲五常,且严格恪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俨然一副深谙礼教的闺阁烈女形象。这里或许是参杂了作者的美好愿望,按照理想女性的形象塑造了这一人物,但这种形象特征的女性在元杂剧中并不特殊,例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因此我认为,这一点本质上并不形成矛盾,窦娥没有受过教育,却在生活中接受着传统思想的熏陶,并逐渐讲三纲五常树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不是窦娥的狭隘和愚昧,而是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一个女人在此刻能反抗些什么?就像如今的时代以瘦为美,不用任何人的教导和反复强调,人们就能逐渐将这种普遍流行的观点移植到了自己心中并以此为准则一样。

  况且这部剧的作者,是以男性视角和男权倾向去掌控笔下的世界与人物的关汉卿,因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塑造符合男性审美的女性形象。而服从与恪守“妇道”就是古人认定的女性所需具备的美好品格,因而为了达成悲剧的使命——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必须要赋予窦娥的形象这一特征,才会使悲剧意味更浓厚。

  那么,沦为封建纲常伦理的奴隶,亲自带上了桎梏自己的枷锁,应该是作为一个女性的真正悲剧一生的开始与永恒。就算窦娥之后没有被冤杀,她的一生就没有悲剧性了吗?显然不是。因而窦娥形象中这一层的悲剧意味,代表的是传统妇女的悲剧性一生的浓缩与写照。

  只是这一点是以现代观点去审视看待的,因此对于窦娥来说或许并不算作不幸,她愿意一辈子守节敬孝,与蔡婆婆相依为命。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张驴儿父子的出现,窦娥因为不愿向恶势力低头,相信正义在自己一方,可却最终被昏聩贪官判以斩刑。剧中对官场腐败的抨击,是作者对当下世事的不满,政治的腐败体现在了官场上,是一个浓缩的代表符号。

  因此窦娥作为当时社会黑暗正统的受害者和揭发者,在最后看穿了官场的黑暗,看清了这个“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现实世界,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种意识的觉醒却似乎是半蒙昧和自私的,因为在之后行刑前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没有一则是可以报应这个不公平的世界或者是昏愦的官员亦或者作恶多端的张驴儿。她只是极其渴望证明自己的清白,洗却自身的冤屈,仿佛在正名后依旧可以还她贞洁之名即可一样,甚至最后一桩誓愿打击的还是跟她一样的广大贫苦民众。这让她的形象瞬间变得模糊和不再具有伟大女性的形象意味。

  窦娥的三桩誓愿,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尽管这种浪漫与此时人物需要表达出的坚强并不甚相符。与其说是窦娥的浪漫思想以及存在的鬼神观念,不如说是体现出作者关汉卿的真实想法。从一开始窦娥身世不幸,相信命运神鬼,知道最后真的化身鬼魂为自己昭雪。都是作者想法的具体体现。

  尽管如今以审视的略带苛刻的目光看待窦娥这一形象,似乎不甚完美,有着各种缺点。但依旧会被其人性的美好和人格的魅力所深深感动。这就是这部戏剧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依旧会热爱和惋惜窦娥命运的原因所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